從熟悉處迷路,到彼岸中追尋|逢甲創設系 謝文毅
國小逛校園書展時,在眾多書籍中手翻書深深吸引著我,於是買了厚重的字典自己畫手翻動畫。沒想到這一畫影響了自己未來的關鍵時刻。報考大學時,選定與藝術勉強搭得上關係的建築專業學院就讀,經過大一基礎課程的學習,找到目標進而投入影像設計,從影像、錄像、動態視覺,逐步邁進XR領域,大學期間製作的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電影更獲得多項國內外電影獎的肯定。
找尋歸宿,大放異彩
大二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轉捩點,當時在鄭月妹老師所指導的生命舞台劇場「相約在妹克窪」中擔任表演者,對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感到特別有趣,便將自己全神貫注於探究舞台劇的建構。隔年我從台前走向幕後製作,在同樣由鄭月妹老師帶領的「上帝的眼淚」舞台劇團隊負責舞台設計和影像設計,將建築系所學運用於舞台劇的空間中。
身為影像設計師,呈現觀眾喜愛的精采視覺饗宴是非常重要的,為了製作好的舞台劇、構思符合劇情的設計,鄭月妹老師親自和製作團隊討論、帶領我們參考國內外的舞台設計師作品,我自己會時常關注優秀的影像創作者激發創意思考的能力。
與人合作,探索人的本質
大三系組分流,我選擇「創新設計組」,投入更扎實的影像創作。2020年,以畢業製作《在熟悉處迷路 LOST》首次展現混合劇場概念與建築思維的個人實驗作品,將逢甲大學圖書館前廣場化作光雕投影與實驗劇場的舞台。
同年下旬參與臺中國家歌劇院「第一屆 LABX 青年創作工作室計畫」,製作首部 VR 概念作品《EMPTY》,將影像傳遞的虛擬世界寄情於讓觀賞者更有共鳴的 VR 藝術作品中。隨後一年之間積極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家、表演藝術家、VR 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交流,學習空間設計和影像設計。
2021 年下旬,受新媒體藝術家蘇文琪邀請加入藝術團隊《一當代舞團》,在作品《黑洞博物館+身體瀏覽器》中擔任黑洞博物館VR空間與影像設計,協助藝術家想像身體如何感知天文學中抽象的重力。同年與建築系鄭鈞聯同學聯手自導自編VR電影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,漸漸在電影與動畫的領域嶄露頭角。
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作品運用建築設計專業,以虛擬實境作為敘事媒材,經由往生者的視角,探索虛實交錯、日夜難辨的神秘彼岸。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的英文名Limbotopia是Limbo和Topia兩個字的結合。Limbo的意思是人在死亡之後,靈魂還沒有前往天堂或地獄的未定狀態,Topia則是風景和異域的烏托邦,透過這兩個字的結合以創新思維呈現城市、建築、生死與自我關係的創作理念,象徵靈魂與二元對立空間的流動,引發跨國界、跨文化的哲思共鳴。
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成功獲2021年高雄電影節VR國際競賽、2022年美國翠貝卡影展入圍肯定,並於2022年捷克國際影展 Anifilm 脫穎而出,榮獲最佳 VR 作品大獎,能在學生時期獲得此殊榮,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是莫大的肯定,我也會在影像製作上持續精進自己。
對我而言,影像某種程度代表著一種虛擬世界、虛擬空間,其實連結回來還是建築上的一種空間。
受建築學院學習的啟發,走上尋找藝術的道路。追求藝術的本質的同時,逐漸開始重新認識自我。透過與新媒體藝術家的合作,不斷以「人」為本位了解、感知外在環境後,運用媒材作為新的語言,重新傳遞設計師、藝術家的思想與意念。設計、藝術、科技、哲學,單看這些詞彙,或許都是獨立的學科,但它們對我來說是息息相關且合而為一的。尋找自己能夠善加利用的媒介,將想傳遞的理念透過轉化,成為新的語言。
觀看《彼岸 LIMBOTOPIA in VR》
備註:美國翠貝卡影展曾為美國前三大影展之一,《蜘蛛人3》、《復仇者聯盟》,都曾分別在翠貝卡影展舉行世界首映與北美首映典禮。其 VR 單元一直是國際上公認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。
文|創新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謝文毅
分享: